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英译研究之诠释性理据分析(4)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首先,修辞与诠释具有同源性,它们都涉及语言的理解问题。瑞恰慈认为,“修辞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对误解及其纠正法的研究”(Richards 1936:3)。诠释学,

首先,修辞与诠释具有同源性,它们都涉及语言的理解问题。瑞恰慈认为,“修辞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对误解及其纠正法的研究”(Richards 1936:3)。诠释学,尤其是一般诠释学,不只研究如何理解的问题,更关注如何实现正确的理解,尤其是避免错误的理解。其次,修辞性语言较之于一般语言更具有特殊性,原文作者借助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达能够实现修辞的目的。鉴于这种语言的特殊性,该类文本需要读者和译者做出更多的诠释努力。“原作者创作时产生的一系列主观情感:审美心态、情感活动、灵感互动、感物起兴、心理意象,以及这一切产生的现实语境,除了有限的部分被书写固定下来,创作时的完整心境、当下心理现实及相当大部分的文化背景均已消失,只留下一个有待重新阐释的符号世界。作者与文本分离,译者解读时必须体认与弥合这种心理距离。”(龚光明 2012:62)最后,从广义修辞学的观点看,修辞几乎蕴含文本纹理的方方面面,因此,“对文本的解读其实就是诠释者在源文本施加的种种限制条件下产生出一个新文本的过程,亦即一个修辞过程”(刘亚猛 2006:27)。

4 翻译的诠释性

诠释学本身就具有理解、解释与翻译之意,而翻译须要先理解源作,再用译入语表达这种理解。所以,翻译本身就具有诠释性,二者有许多共同之处。从诠释学的角度研究翻译现象可以极大地促进后者的发展。

首先,重新定义翻译——翻译即解释,朱健平因此将翻译定义为“翻译就是在跨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具有历史性的译者使自己的视域与源语文本视域互相发生融合形成新视域,并用浸润着目的语文化的语言符号将新视域重新固定下来形成新文本的过程”(朱健平 2006:70-71)。其次,就翻译策略而言,诠释学的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提出的归化和异化策略对翻译研究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再次,就翻译过程而言,斯坦纳以诠释学为基础,提出翻译的4个诠释步骤,即信赖、侵略、吸收、补偿(Steiner 2001:312-316),这种极具原创性的观点凸显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理解与诠释的作用。诠释学对译作的批评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也呈现出译者创造性的诠释。“翻译,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离不开对原文的理解和解释。如果说,理解是对原文的接受,那么,解释就是对原文的一种阐发。在这个意义上,译者既是原文的接受者即读者,又是原文的阐释者即再创造者。”(谢天振 2011:209)翻译中国古代科技典籍作品是一种创造行为,体现译者的主观性。在论及古代数学的翻译时,弗洛里斯·科恩指出,“翻译并不只是传送。对于讲授自然知识的文本来说,翻译必须是一种非常主动的过程。……译者需要有很高的创造力”(2012:44)。

5 结束语

中国古代科技、相关典籍作品以及翻译的诠释属性等因素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的诠释学理据。从诠释学视角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可以为此类文本翻译的研究提供更为多元和科学的研究路径:既可以更为系统地描述和解释该类文本翻译的诠释方式,又能够为中国古代科技典籍翻译研究提供更加科学的哲学理据;有益于推动相关出版发行机构及政府职能部门探究适合此类文本的传播方式;通过对比中外译者不同的诠释方式,探究中国古代科技典籍在海外市场有效的传播途径。

注释

①见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版《辞海》第168页。

埃德加·莫兰. 复杂性思想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Morin, E. Introduction à la pensée complexe[M]. Shanghai: East China University Press, 2008.

保罗·利科. 从文本到行动[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Ricoeur, P. Du texte à l’action [M]. Shanghai: East China University Press, 2015.

陈海飞. 解释学基本理论研究[M]. 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 2005.‖Chen, H.-F. Studies on Basic Theories of Hermeneutics[M]. Beijing: Central Party History Press, 2005.

弗洛里斯·科恩. 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Cohen, F. De herschepping van de wereld: Het Ontstaan Van de Moderne Natuurwetenschap Verklaard[M]. Changsha: Hunan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 2012.

龚光明. 翻译认知修辞学[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Gong, G.-M. Cognitive Rhetoric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郭贵春. 隐喻、修辞与科学解释[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Guo, G.-C. Metaphors, Rhetoric and Scientific Explanations[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7.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rkxzzs.cn/qikandaodu/2021/0708/1277.html



上一篇:中国预防兽医学报加入全文数据库并再次入选中
下一篇:浅谈自然科学翻译的几点看法

自然科学史研究投稿 | 自然科学史研究编辑部| 自然科学史研究版面费 | 自然科学史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科学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