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高校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探析<sup>*</sup>

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改革要做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物理学课程作为理工科高校的基础学科之一,要紧跟时代潮流,做

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改革要做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物理学课程作为理工科高校的基础学科之一,要紧跟时代潮流,做到与时俱进,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还需要教授人文精神,让学生做到完美发展。在培养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循序渐进,为了保证物理教学的有效实施,我们应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僵化的束缚,不是教育者的负担,不是定额的任务,也不是教学的必要仪式,而是常态的教学的自然过程。 一、人文精神的含义 目前针对人文精神的本质的研究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在基本理解方面没有大的出入,主要区别是叙述方式不同。李梅的《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一文中认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追求人的自由发展。孟建伟学者则将其定义叙述为:“人文精神是处于文化中的底层,是核心部分,其追求真善美,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周国平学者将其定义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对幸福追求的人性、张扬人的理性、追求生活意义的超越性三个核心要素。”[1]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个方面。[2]犹如一棵参天大树的两个分枝,两者对立统一且渊远流长的关系,两者强调的方面不同,科学精神侧重的是对自然的探索,崇尚科学的论证与推理,坚信世界是有序的、简单的、和谐的,具体表现为求真精神、实证精神、怀疑和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人文精神注重的是对人生的理想、目的、道德、信念、价值的追求,强调以人为本。 综上所述,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核心,对各种价值观的衡量,对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的和谐处理。在人性方面表现为积极向上、团结友爱;在人的社会性方面呈现出有责任有担当,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内容。 二、理工科高校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目标 人文精神包含很多内容,教育的视角也是多重的,本文以新课改的标准之情感态度和内容要求入手来对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展开讨论。 (一)对学科历史发展的学习与探究 学科历史与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学科历史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对学科发展的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科学家事迹的教育,促进了学生们科学意识的培养。在物理教学过程之中,把物理学史与教学内容做适当地融合,特别是在教学中应将教学内容在我国建设中的实际应用向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们能够了解科学知识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特别是感受我国科学家对于科学研究的态度、方法以及献身科学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 (二) 对社会现实的热切关注 科学是发展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其中蕴含的科学理论。在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以及对未知理论的好奇与关注,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与爱好,发现当前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为这些问题提供解决的建议与方法,促进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以及让学生们感受科学的力量,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水平。 (三)对待人的平等尊重 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助于树立平等意识。在物理教学中对“力的相互作用”和“非弹性变形”的相关知识学习,可以启发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哲理。再比如不同的“相对运动参考框架”的不同判断,可以引申出对于某一件事,要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对于人和物,要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为创造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对待生活的服务理念 在物理教学中的知识同样可以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来,例如大山中保证车辆行驶安全和节省能源的盘山公路的设计;汽车车身的流线型设计;大巴车上的安全锤;汽车中的安全带设计;家用电器,医疗设备中的试管、病床以及医院大厅门口的小斜坡设计等,以上这些都充满着物理知识和人文精神。[3]因此,物理课教师要积极在课堂中向学生进行启发,促其形成人文精神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物理学科对人的关怀,这样做不仅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还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五)对待事物的审美眼光 物理学科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美的体现,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公式概念的简洁美,实验现象的直观美,追求真理的信念美,敢于质疑的果敢美,尊重他人的道德美,平等课堂的民主美。在教学阶段,要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其认识到这些美,引导其努力探究,让学生在物理学科中走得更深更远,进而可以更好地为社会造福。 三、理工科高校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资源的发掘与应用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将书本上的简单内容复盘为较为完整的历史发展过程,这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所遇到的难点。笔者认为,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在物理教学中,不单单是讲述公式概念,还需要将历史、人文、美学等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物理学科的美,进而培养其人文精神的形成。 (一)物理学史中的人文精神 物理学科的发展历史中,是极具厚重感的,对于历史发展过程中不论是物理大师的研究态度和人生哲学,还是物理学科自身所展现出来的美,都需要我们努力探索学习,这其中蕴含着价值不菲的人文精神。 在物理学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因为支持“日心说”而被采取火刑的布鲁诺,他在火刑的威压下,依然坚持科学,反对教会的愚昧;我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报效祖国,而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生活,返回故土,为祖国的原子科学技术做出巨大贡献,打破了核大国的垄断;发明质能方程的爱因斯坦,在看到其发明被用于战争,十分痛心疾首,其后致力于慈善事业,一生都在宣扬科学家对这个世界的责任。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他们不仅在学术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其身上的人文精神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科学技术发展热点时事中的人文精神 科学技术热点时事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提高物理学科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此类热点和时事都有时间感和新鲜感,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并引发他们的思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中国航天工业建成60周年,同时也是在2017年的春节,就有我国的11名宇航员为观众讲述新中国建国以来航天事业的发展成果,讲述其为航天事业的奉献事迹。他们就代表着新中国的航天精神,在讲述中结合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不仅描绘了航天科技的魅力,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诺贝尔物理学奖中,201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拓扑相变”技术,这种技术的核心是拓扑绝缘体,采用这种技术制造而成的手机芯片不会因为长时间使用手机发烫发生爆炸事故,保障了使用人的生命安全;另外在家庭用电方面,传输会造成电量损耗,尽管损耗量很小,但日积月累起来,数量也是可观的,采用此技术可以减少电力在传输途中的损耗,为每个家庭节省用电量和支出成本。这些物理技术的发展,为人类节省了巨量的资源,保护了环境,实现了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了青山绿水,保障了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不受能源紧缺的制约。 (三)日常生活物理现象中的人文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生活情景中都有物理知识的存在。在教学中,要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深刻理解物理知识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 学好基础物理知识,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害。物理学科中的惯性知识在交通中的应用,比如大货车的重量大。高速运动当中其轨迹较难改变,当出现意外的时候,容易发生惨烈的交通事故,因此,我们在行车过程中,要远离大货车。当然,其他类型的车也是一样,保持安全距离,留足反应时间,珍爱生命。物理学科中的光学知识在汽车交通中也大有应用。例如,有一部分交通事故是由远光灯所引起的,远光灯的灯光强度太强,在会车过程中,灯光射入对方司机眼中,产生短时间的刺眼和眩晕,导致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变长,容易产生误打方向盘等错误操作,进而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在教授光学知识中,要将其添加进去,让学生了解其严重的危害性,文明驾驶的重要性。 (四)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物理知识体现的人文精神 成语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其包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它们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活化石”。有很多成语可以应用于物理教学中。在高校物理教学中正确使用成语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而且由此可以激发学生在物理学科学习中的人文思维与人文精神。 成语“刻舟求剑”讲述的是楚国的一个人在坐船渡河的时候,随身佩剑掉进了河里,于是他就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并说我的剑就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在船停以后,再按着这个记号去找,却找不到。这个故事从物理学科角度来讲是选错了参照物,当然找不到剑,船相对掉剑是运动的,反映到人文上就是不与时俱进,办事刻板。再比如成语“并驾齐驱”,从物理学科知识的角度来讲,几匹马并排一起奔跑,各自是相对静止的,放在人文学科上就是比喻彼此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而成语“孤掌难鸣”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就是力的作用不能离开其他物体,同时力是互相作用的,从人文角度来讲就是要团结,单独的力量难以成事。 成语的正确引用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体验跨学科的美感,并尝试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在高校物理教学中,成语更加精致,集中了一定的典故,其中包含了许多人文关怀的哲学。它不仅容易理解某个物理概念,而且还以一种无声的方式传达和培养人文精神。 对于社会和自然中每一个生命的温柔对待和人文关怀都能提升社会的整体人文精神水平,物理课程不仅是教授学生基本的科学知识,还能呈现出一定的人文知识。我们需要在物理教学实验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促使学生形成严谨审慎的学习态度,提升对问题的多角度思考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水平,深入挖掘和开拓物理学科中人文精神的价值内涵,应成为高校物理学科教学不懈追求的目标。 [1]宋爽劲,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J].新经济,2014(33):92-93. [2]宋清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必然性和必要性[J].中州学刊,2005(1):123-125. [3]王恒.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研究与实践[J].才智,2015(14):67. 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改革要做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物理学课程作为理工科高校的基础学科之一,要紧跟时代潮流,做到与时俱进,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还需要教授人文精神,让学生做到完美发展。在培养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循序渐进,为了保证物理教学的有效实施,我们应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僵化的束缚,不是教育者的负担,不是定额的任务,也不是教学的必要仪式,而是常态的教学的自然过程。一、人文精神的含义目前针对人文精神的本质的研究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在基本理解方面没有大的出入,主要区别是叙述方式不同。李梅的《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一文中认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追求人的自由发展。孟建伟学者则将其定义叙述为:“人文精神是处于文化中的底层,是核心部分,其追求真善美,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周国平学者将其定义为“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对幸福追求的人性、张扬人的理性、追求生活意义的超越性三个核心要素。”[1]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个方面。[2]犹如一棵参天大树的两个分枝,两者对立统一且渊远流长的关系,两者强调的方面不同,科学精神侧重的是对自然的探索,崇尚科学的论证与推理,坚信世界是有序的、简单的、和谐的,具体表现为求真精神、实证精神、怀疑和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人文精神注重的是对人生的理想、目的、道德、信念、价值的追求,强调以人为本。综上所述,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核心,对各种价值观的衡量,对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的和谐处理。在人性方面表现为积极向上、团结友爱;在人的社会性方面呈现出有责任有担当,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内容。二、理工科高校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目标人文精神包含很多内容,教育的视角也是多重的,本文以新课改的标准之情感态度和内容要求入手来对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展开讨论。(一)对学科历史发展的学习与探究学科历史与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学科历史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对学科发展的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科学家事迹的教育,促进了学生们科学意识的培养。在物理教学过程之中,把物理学史与教学内容做适当地融合,特别是在教学中应将教学内容在我国建设中的实际应用向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们能够了解科学知识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特别是感受我国科学家对于科学研究的态度、方法以及献身科学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二) 对社会现实的热切关注科学是发展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其中蕴含的科学理论。在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以及对未知理论的好奇与关注,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与爱好,发现当前社会科学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为这些问题提供解决的建议与方法,促进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以及让学生们感受科学的力量,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水平。(三)对待人的平等尊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助于树立平等意识。在物理教学中对“力的相互作用”和“非弹性变形”的相关知识学习,可以启发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哲理。再比如不同的“相对运动参考框架”的不同判断,可以引申出对于某一件事,要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对于人和物,要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为创造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四)对待生活的服务理念在物理教学中的知识同样可以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来,例如大山中保证车辆行驶安全和节省能源的盘山公路的设计;汽车车身的流线型设计;大巴车上的安全锤;汽车中的安全带设计;家用电器,医疗设备中的试管、病床以及医院大厅门口的小斜坡设计等,以上这些都充满着物理知识和人文精神。[3]因此,物理课教师要积极在课堂中向学生进行启发,促其形成人文精神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物理学科对人的关怀,这样做不仅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还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五)对待事物的审美眼光物理学科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美的体现,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公式概念的简洁美,实验现象的直观美,追求真理的信念美,敢于质疑的果敢美,尊重他人的道德美,平等课堂的民主美。在教学阶段,要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其认识到这些美,引导其努力探究,让学生在物理学科中走得更深更远,进而可以更好地为社会造福。三、理工科高校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资源的发掘与应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将书本上的简单内容复盘为较为完整的历史发展过程,这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所遇到的难点。笔者认为,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在物理教学中,不单单是讲述公式概念,还需要将历史、人文、美学等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物理学科的美,进而培养其人文精神的形成。(一)物理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物理学科的发展历史中,是极具厚重感的,对于历史发展过程中不论是物理大师的研究态度和人生哲学,还是物理学科自身所展现出来的美,都需要我们努力探索学习,这其中蕴含着价值不菲的人文精神。在物理学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因为支持“日心说”而被采取火刑的布鲁诺,他在火刑的威压下,依然坚持科学,反对教会的愚昧;我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报效祖国,而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生活,返回故土,为祖国的原子科学技术做出巨大贡献,打破了核大国的垄断;发明质能方程的爱因斯坦,在看到其发明被用于战争,十分痛心疾首,其后致力于慈善事业,一生都在宣扬科学家对这个世界的责任。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他们不仅在学术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其身上的人文精神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二)科学技术发展热点时事中的人文精神科学技术热点时事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提高物理学科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此类热点和时事都有时间感和新鲜感,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并引发他们的思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中国航天工业建成60周年,同时也是在2017年的春节,就有我国的11名宇航员为观众讲述新中国建国以来航天事业的发展成果,讲述其为航天事业的奉献事迹。他们就代表着新中国的航天精神,在讲述中结合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不仅描绘了航天科技的魅力,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诺贝尔物理学奖中,201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拓扑相变”技术,这种技术的核心是拓扑绝缘体,采用这种技术制造而成的手机芯片不会因为长时间使用手机发烫发生爆炸事故,保障了使用人的生命安全;另外在家庭用电方面,传输会造成电量损耗,尽管损耗量很小,但日积月累起来,数量也是可观的,采用此技术可以减少电力在传输途中的损耗,为每个家庭节省用电量和支出成本。这些物理技术的发展,为人类节省了巨量的资源,保护了环境,实现了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了青山绿水,保障了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不受能源紧缺的制约。(三)日常生活物理现象中的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生活情景中都有物理知识的存在。在教学中,要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深刻理解物理知识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学好基础物理知识,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害。物理学科中的惯性知识在交通中的应用,比如大货车的重量大。高速运动当中其轨迹较难改变,当出现意外的时候,容易发生惨烈的交通事故,因此,我们在行车过程中,要远离大货车。当然,其他类型的车也是一样,保持安全距离,留足反应时间,珍爱生命。物理学科中的光学知识在汽车交通中也大有应用。例如,有一部分交通事故是由远光灯所引起的,远光灯的灯光强度太强,在会车过程中,灯光射入对方司机眼中,产生短时间的刺眼和眩晕,导致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变长,容易产生误打方向盘等错误操作,进而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在教授光学知识中,要将其添加进去,让学生了解其严重的危害性,文明驾驶的重要性。(四)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物理知识体现的人文精神成语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其包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它们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活化石”。有很多成语可以应用于物理教学中。在高校物理教学中正确使用成语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而且由此可以激发学生在物理学科学习中的人文思维与人文精神。成语“刻舟求剑”讲述的是楚国的一个人在坐船渡河的时候,随身佩剑掉进了河里,于是他就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并说我的剑就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在船停以后,再按着这个记号去找,却找不到。这个故事从物理学科角度来讲是选错了参照物,当然找不到剑,船相对掉剑是运动的,反映到人文上就是不与时俱进,办事刻板。再比如成语“并驾齐驱”,从物理学科知识的角度来讲,几匹马并排一起奔跑,各自是相对静止的,放在人文学科上就是比喻彼此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而成语“孤掌难鸣”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就是力的作用不能离开其他物体,同时力是互相作用的,从人文角度来讲就是要团结,单独的力量难以成事。成语的正确引用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体验跨学科的美感,并尝试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在高校物理教学中,成语更加精致,集中了一定的典故,其中包含了许多人文关怀的哲学。它不仅容易理解某个物理概念,而且还以一种无声的方式传达和培养人文精神。对于社会和自然中每一个生命的温柔对待和人文关怀都能提升社会的整体人文精神水平,物理课程不仅是教授学生基本的科学知识,还能呈现出一定的人文知识。我们需要在物理教学实验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促使学生形成严谨审慎的学习态度,提升对问题的多角度思考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水平,深入挖掘和开拓物理学科中人文精神的价值内涵,应成为高校物理学科教学不懈追求的目标。[参 考 文 献][1]宋爽劲,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J].新经济,2014(33):92-93.[2]宋清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必然性和必要性[J].中州学刊,2005(1):123-125.[3]王恒.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研究与实践[J].才智,2015(14):67.

文章来源:《自然科学史研究》 网址: http://www.zrkxzzs.cn/qikandaodu/2020/0529/334.html



上一篇:生活中数学思维的应用探讨
下一篇: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启发本科生学术探索主动性

自然科学史研究投稿 | 自然科学史研究编辑部| 自然科学史研究版面费 | 自然科学史研究论文发表 | 自然科学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